莫使网捐变“唐捐”

2017-02-24 14:36:40 来源: 新华网

打印 放大 缩小

以下情景在网络生活中并不鲜见:“某人女儿患重病急需巨额治疗费!”后附该人破烂的泥砖瓦房。你一看马上慈心大发,同情得稀里哗啦,朋友圈转发并附言“有图有真相”,号召朋友捐款。谁料三天后,才知这人是个拆迁钉子户,女儿正在大医院接受最好的治疗。你立即火冒三丈,痛斥网络诈骗与虚假信息之可恶。没过几天,又转发下一条推送并捐款……

莫使网捐变“唐捐”

随着网络不断发展,它的特性——飞快的传播速度与巨大的影响力——也正显示出固有的弊端。与此同时,网民的良莠不齐也使信息在高速传递中难免以讹传讹,三人成虎。上述民众在网络中“急吼吼”的反应,正是这两个因素的外在体现。于是,急于表达爱心的善捐,成了善心虚掷、善举徒然的“唐捐”。

曾经的信息传递与舆情评论都会有一定的延迟,传统书信可能一周后还不一定能送到对方手中,而网络的速度打破了千年来的固有模式,只消手指一触,即使身处大洋彼岸也能瞬间收到信息。因而一个事件只需一个极模糊的表象与初步的概述,就能在几分钟内火遍全国,如再有网民断章取义、大肆渲染,更是推波助澜。于是,事件激起响应的速度远远超出其本身的发展速度,这使去年底某网民救女在短时间就被“打赏”200万余元成了可能。

网民队伍越来越大,数以亿计;网络信息浩如烟海,真假难辨。公众判断力不足和行为责任意识不强的同时存在,使得“见了就捐,捐后才问,捐错就骂,问候全家”成为许多网捐者的真实写照。许多人似乎将质疑与谩骂当成自己“捐而唐捐”的后悔药,见势不妙赶紧来一粒。捐出去的钱,本是自己一片爱心,反被自己唾骂,这本身不就很令人心寒吗?自己做出的决定却沦为口水仗,再担着“判断不明”的责任,岂不怪哉?

网络实名已有了年头,而线上的虚假与冲动仍层出不穷。线上线下双管齐下、提高素质方是治本之策。在现实中八面玲珑之人,不能指望他进了网络便刚正不阿;现实中朴实善良的人,上网再有假面也不会肆意骗人钱财。培育网络生态,提高网民素质,惩戒网络失信,才能使本该有正能量的网捐不“唐捐”,让网络成为传播正能量、扶善济困的新渠道。顾一哲

编辑: sj004

相关阅读